基础理论

第 1 章 选频回路与阻抗变换1.1 选频回路的指标1.2 LC 串并联谐振回路1.2.1 谐振回路1 并联谐振回路2 串联谐振回路1.2.2 选频特性1 并联谐振回路1.1 输出电压1.2 幅频特性1.3 相频特性2 串联谐振回路1.2.3 实际并联回路1 阻抗等效变换1.1 串联变换并联1.2 并联变换串联2 实际并联回路3 有载品质因数1.3 无源阻抗变换网络1.3.1 变压器阻抗变换1.3.2 部分接入的阻抗变换1 并联支路 Q 值足够大1.1 一般部分接入1.2 电容部分接入1.3 电感部分接入2 并联支路 Q 值不够大2.1 变换思路2.2 实际应用1.3.3 L 网络阻抗变换1 匹配网络的选择1.1 内电阻大于负载电阻1.2 内电阻小于负载电阻2 阻抗变换网络的总结2.1 匹配网络的选择2.2 匹配网络的带宽1.3.4 π 和 T 型匹配网络1 π 型匹配网络2 T 型匹配网络本章总结第 2 章 噪声与非线性失真2.1 起伏噪声特性2.2.1 功率谱密度2.2.2 等效噪声带宽2.2 电路器件的噪声2.2.1 电阻的热噪声及等效电路2.2.2 双极型三极管的噪声2.2.3 场效应管的噪声2.2.4 电抗元件的噪声2.2.5 两端口网络的等效输入噪声源2.3 噪声系数2.3.1 噪声系数定义2.3.2 噪声系数与输入等效噪声源2.3.3 无源有耗网络的噪声系数2.4 等效噪声温度2.4.1 等效噪声温度定义2.4.2 等效噪声温度与噪声系数2.5 多级线性网络级联2.5.1 等效噪声温度与噪声系数2.5.2 降低等效噪声温度的方法2.6 非线性器件2.6.1 描述方法1 函数表达式2 幂级数展开3 分段折线法2.6.2 线性化参数2.7 器件非线性的影响2.7.1 输入端只有一个有用信号1 谐波2 增益压缩2.7.2 输入端有两个及以上信号1 堵塞2 交叉调制3 互相调制4 分贝单位2.7.3 多级非线性级级联特性2.8 非线性器件与频谱搬移2.9 灵敏度与动态范围2.9.1 灵敏度2.9.2 动态范围本章总结第 3 章 调制和解调3.1 调制解调的介绍3.1.1 调制解调的概念3.1.2 调制解调的方案3.1.3 调制的性能指标3.2 模拟调制3.2.1 幅度调制与解调1 普通调幅 (AM)2 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(DSB)3 单边带调幅(SSB)4 调幅信号的产生方法5 振幅解调3.2.2 模拟调频与解调1 调频波的基本特性2 调频波产生与解调本章总结

第 1 章 选频回路与阻抗变换

1.1 选频回路的指标

理想的幅频特性应与矩形脉冲的形状相同.

  1. 中心频率 f0.

  2. 通频带 BW3dB.

  3. 带内波动.(Ripple)

  4. 矩形系数 K0.1=BW0.1BW1/2. (越小越好)

  5. 插入损耗 L=PP. (越小越好)

  6. 输入输出阻抗.

  7. 相频特性. (线性最好, 即群时延 τ(ω)=dφdω 为常数)

 

1.2 LC 串并联谐振回路

1.2.1 谐振回路

1 并联谐振回路
Y(ω)=G+jωC+1jωL.
2 串联谐振回路

对偶定理:串联 - 并联, L-C, G-r, V-I. 结论与并联回路类似.

备注 特性阻抗记为 X=ρ,则

 

1.2.2 选频特性

1 并联谐振回路
1.1 输出电压
V˙(ω)=I˙SG+j(ωC1ωL)=I˙S/G1+jQ(ωω0ωω0)=V˙(ω0)1+jξ,

其中 ξ=Q(ωω0ω0ω)Q2ωω0ω0 称为 广义失谐. 当 ωω0 时,

V˙(ω)V˙(ω0)1+jQ2Δωω0=V˙(ω0)1+(Q2Δωω0)2ejarctanQ2Δωω0.
1.2 幅频特性

归一化选频特性

S=V(ω)V(ω0)=11+(Q2Δωω0)2=11+(Q2Δff0)2,

从而 Q=f2Δf1S21.

1.3 相频特性
2 串联谐振回路

对偶定理: 串联 - 并联, L-C, G-r, V-I.

结论与并联回路类似.

 

1.2.3 实际并联回路

1 阻抗等效变换

image-20230306121719266

1.1 串联变换并联
Q=XSrS=RPXP,RP=rS2+XS2rS=rS(1+Q2),XP=rS2+XS2XS=XS(1+1Q2).
1.2 并联变换串联
Q=XSrS=RPXP,rS=RPXP2RP2+XP2=RP1+Q2,XS=RP2XPRP2+XP2=Q2XP1+Q2.
2 实际并联回路

代入 jωPCj1ωPLP=0, 记 ω0 为 L 和 C 的并联谐振频率. 于是得

ωP=1LC1Cr2L=ω011Q02<ω0.

Q 较高时, LPL,RPQ02r=LCr.

3 有载品质因数

记空载品质因数 Q0=RPρ. 负载不影响谐振频率 ω0=1LC 与特性阻抗 ρ=ω0L=1ω0C,而谐振阻抗与有载品质因数变为

Z(ω0)=RR=RS//RL//RP,Qe=RTρ=Q01+RPRS+RPRL.

 

1.3 无源阻抗变换网络

1.3.1 变压器阻抗变换

空心变压器、全耦合变压器与理想变压器参考电路原理笔记.

 

1.3.2 部分接入的阻抗变换

该种方式的阻抗变换是窄带的,记兼并选频功能.

image-20230306110022571

1 并联支路 Q 值足够大

Q1RX2 时,

1.1 一般部分接入

接入系数 P=X2X1+X2.

令两电阻上的功率相等, 则有

R=V2V22R=(X1+X2X2)2R=RP2.

从而阻抗变大.

1.2 电容部分接入
PC=1ωC21ωC1+1ωC2=C1C1+C2.
1.3 电感部分接入
PL=L2+ML1+L2+2M.

对于全耦合变压器, L1=AN12,L2=AN22,M=AN1N2, 有

PL=N2N1+N2.

 

2 并联支路 Q 值不够大
2.1 变换思路

以电容部分接入为例,

image-20230306122014276

2.2 实际应用

⭐️ ⭐️ ⭐️

以电容部分接入为例,

(1)并联电感的计算,如图(a)

为了使输入阻抗 Rin 为纯电阻,需要并联电感 L 并发生并联谐振,此时还起到了窄带选频的功能.

首先根据工作频率(中心频率)和 3dB 带宽的需求,计算窄带阻抗变换网络(并联谐振回路)的 Q 值:Q1=f0BW3dB,于是由并联谐振回路中的定义 Q1=RinXLXL=ωL=2πf0L 可得并联电感 L 的大小.

(2)高 Q 值的情况,如图(b)

并联谐振时,有 XC2<XC=XL,若有 XLRL,则并联回路的 Q2=RLXC21.

此时 RL 可视为开路,从而 PC=XC2XC1+XC2V2V=RLRL=RLRin,联立得

{XC=C1+C2ωC1C2=XL,PC=C1C1+C2=RLRin.{C2=1ω0PCXL,C1=PCC21PC.

(3)低 Q 值的情况,如图(c)

如果不满足 XLRL 而难以判断是否为高 Q,则采用如下一般思路.

同上记号,两个并联回路的 Q 值分别记为 Q1=RinXLQ2=RLXC2,两次使用串并联等效变换公式,有

{RLS=RL1+Q22,Rin=RLS(1+Q12).{Q2=RLRin(1+Q12)1,C2=1ω0XC2=Q2ω0RL.

从而解得下左式

{RLS=RL1+Q22,C2S=Q22C21+Q22.{Q1=1RLSω0C,C=C1C2SC1+C2S,

并由上右式得到 C1.

 

1.3.3 L 网络阻抗变换

1 匹配网络的选择
1.1 内电阻大于负载电阻

image-20230306120454383

串联变为并联(RP>RL),并使 RP=RS,从而实现阻抗变换.

为了使输入阻抗 Rin 为纯电阻,需要并联异性质电抗 XP=XSP.

由于两个并联回路的 Q 值相等,将其记为 Q=XSRL=RPXSP.

由阻抗变换公式 RP=RL(1+Q2) 解得 Q,从而得到电容与电感的参数.

1.2 内电阻小于负载电阻

image-20230307140416140

并联变为串联(rS<RL),并使 rS=RS,从而实现阻抗变换.

为了使输入阻抗 Rin 为纯电阻,需要串联异性质电抗 XS=XPS.

由于两个串联回路的 Q 值相等,将其记为 Q=RLXP=XPSrS.

由阻抗变换公式 rS=RL1+Q2 解得 Q,从而得到电容与电感的参数.

 

2 阻抗变换网络的总结
2.1 匹配网络的选择

给定 RLRS 后,若要增大 RL,则由串联到并联;若要减小 RL,则由并联到串联.

因此给定参数后,L 网络的 Q 值也就确定了,即

Q=max{RL,RS}min{RL,RS}1.

并且 L 网络是窄带的,并且 Q 值不可选定.

2.2 匹配网络的带宽

由于 L 网络中 RS=RP,总有载 Qe=12Q

于是 3dB 带宽为 BW=f0Qe,并且谐振频率为

ωe=ω011Q2=1LC114Qe2.

 

1.3.4 π 和 T 型匹配网络

1 π 型匹配网络

如下图,根据元件类型可分为两类:

image-20230603161012907

以左图为例,假想 RSRL 都可等效变换为假想的中间电阻:

Rinter=RS1+Q12=RL1+Q22<min{RS,RL}.

实际应用时,给定有载 Qe1=Q12,可求得 RinterQ2,于是

{Q1=RSXC1=XL1Rinter,Q2=RLXC1=XL1Rinter.

从而解得 C1,C2,L1,L2.

 

2 T 型匹配网络

如下图,根据元件类型可分为两类,分析方法与 π 型网络类似.

image-20230603165432811

 

 

本章总结

 

 

 

第 2 章 噪声与非线性失真

2.1 起伏噪声特性

2.2.1 功率谱密度

功率谱密度 S(f)

 

2.2.2 等效噪声带宽

 

2.2 电路器件的噪声

2.2.1 电阻的热噪声及等效电路

 

2.2.2 双极型三极管的噪声

image-20230313120744566

 

2.2.3 场效应管的噪声

image-20230314144323346

 

2.2.4 电抗元件的噪声

 

2.2.5 两端口网络的等效输入噪声源

image-20230313121729685

 

2.3 噪声系数

2.3.1 噪声系数定义

 

2.3.2 噪声系数与输入等效噪声源

image-20230314151326086

image-20230621092831570

 

2.3.3 无源有耗网络的噪声系数

 

2.4 等效噪声温度

2.4.1 等效噪声温度定义

 

2.4.2 等效噪声温度与噪声系数

No=kBTaGP+N=kB(Ta+Te)GP=kB[Ta+(F1)T0]GP.

 

2.5 多级线性网络级联

2.5.1 等效噪声温度与噪声系数

 

2.5.2 降低等效噪声温度的方法

 

2.6 非线性器件

2.6.1 描述方法

1 函数表达式
2 幂级数展开
3 分段折线法

 

2.6.2 线性化参数

image-20230621102145745

 

2.7 器件非线性的影响

2.7.1 输入端只有一个有用信号

1 谐波

 

2 增益压缩

 

2.7.2 输入端有两个及以上信号

1 堵塞

 

2 交叉调制

 

3 互相调制

 

4 分贝单位

 

2.7.3 多级非线性级级联特性

1IIP31(IIP3)1+A12(IIP3)2+A12A22(IIP3)3+.

 

2.8 非线性器件与频谱搬移

即利用二次项实现乘法器.

 

2.9 灵敏度与动态范围

2.9.1 灵敏度

 

2.9.2 动态范围

 

本章总结

 

 

 

第 3 章 调制和解调

3.1 调制解调的介绍

3.1.1 调制解调的概念

 

3.1.2 调制解调的方案

 

3.1.3 调制的性能指标

 

3.2 模拟调制

3.2.1 幅度调制与解调

1 普通调幅 (AM)

Amplitude Modulation

 

2 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(DSB)

Double SideBand - Suppressed Carrier

 

3 单边带调幅(SSB)

Single SideBand - Suppressed Carrier

 

4 调幅信号的产生方法

 

5 振幅解调

振幅解调又成为检波,实质为频谱搬移.

 

3.2.2 模拟调频与解调

1 调频波的基本特性
角度调制调频(FM)调相(PM)
定义ω(t)=ωc+kfvΩ(t)φ(t)=ωct+kpvΩ(t)
时域v(t)=Vcmcos(ωct+mfsin(Ωt))v(t)=Vcmcos(ωct+mpcos(Ωt))
调制指数mf=kfVΩmΩmp=kpVΩm
频偏Δω(t)=kfVΩmcos(Ωt)Δω(t)=kpΩVΩmsin(Ωt)
最大频偏Δωm=kfVΩm,Δfm=mfF.Δωm=kpΩVΩm,Δfm=mpF.
相移Δφ(t)=kfVΩmΩsin(Ωt)Δφ(t)=kpVΩmcos(Ωt)
最大相移Δφm=kfVΩmΩΔφm=kpVΩm
卡尔逊带宽BWCR=2(mf+1)F=2(Δfm+F)BWCR=2(mp+1)F=2(Δfm+F)
调频波功率P=Vcm2/2P=Vcm2/2

 

2 调频波产生与解调

 

本章总结